Tuesday, September 30, 2008

添飯

* 副刊
* 星雲

2008-09-28 17:21

從小開始,一家人一起吃飯,爸一定要我們添飯,就是第一碗飯不要裝得太滿,吃完後再依需要而添加一些,即使再少也沒關系,就是不要只吃一碗飯。爸說這是跟隨曾祖父先前留下來的規矩,吃飯時要明白米飯得來不易,應該珍惜並懷有感激之心,所以吃飯要用心慢慢的吃,不要吃得太快。爸也說吃飯時不要一次就吃盡,老人家說這叫山窮水盡,要留些空間,留有後來。我於是把它理解成是廣東人的生活習俗。

後來在外參加活動,在集體吃飯的時候,帶隊的隊長就教導我們,由於是大夥吃飯,飯菜不夠吃是常有的事,所以想要吃飽就要動一點腦筋,方法就是第一碗飯不要裝得太滿,這就可以吃得比別人快,再添加第二碗飯時就儘量裝滿,甚至把飯緊壓在碗裡,那就可以吃得多吃得飽了。那時期的我們食量較大,這方法讓我們戰無不勝屢試不爽。後來回想,這是求生的手段,但過於世故和自私,這樣的添飯方式太沒有美感。

又有一次參加一個宗教團體活動,領隊的人告訴我們,在吃飯的時候不要浪費,能吃多少才拿多少,一定要把所拿的飯菜吃光光,而且也要看看別人夠不夠用,如果真的因為準備的飯菜不夠的話,每個人就少吃一點,讓大家都可以享用。所以我們的第一碗飯就不會裝得太滿,之後如有需要才斟酌地再添加一些。這種大家平等的觀念,讓我對添飯有了深一些的理解。

後來到台灣念書,每在過年過節,如果沒有回家的話,常會被老師或教官邀請到他們家裡吃飯,又或會去拜訪同學順道在他們家過節和吃飯。

老師和教官們是關心我們因為沒有回家而有想家與思鄉之苦,所以邀請我們到家裡一起過年過節,讓我們在異鄉也感受到過年過節的氣氛,因此一般上家裡準備的菜肴都很豐富。到師長或長輩家裡做客,基於禮貌,開始時會顯得拘謹一些,大都不敢儘量的吃,多少有點保留才不至於失禮。曾經曆過軍旅生活的師長,明白年輕人的食量和胃口,會擔心我們吃得不夠,一直勸我們加菜添飯,要盡情的吃,要把所準備的飯菜吃完才好回去。這時添飯就成了進攻的策略,節節前進,到最後我們都會吃得過飽,偶爾還喝了兩杯才回去。

添飯即是添福又添壽

到同學家裡過節做客也一樣,尤其是到一些比較小的地方,生活和民風比較純樸,對到訪的客人非常熱情,非常用心,好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。有些媽媽為了我的到訪,還特別去買了烏魚子、鴨子、魚、雞或當地的一些名菜,在廚房忙了個老半天煮了一大桌的菜肴來招待。由於做客,面對一大桌的美食,心動卻不敢行動。一般上,開始吃飯時主人都會裝很少飯給客人,為的是要客人多吃豐富的菜肴魚肉。年輕時吃飯,飯少就不頂飽,光吃菜不吃飯也沒吃勁,同學的媽媽多會體貼客人,所以一定會為客人添飯,讓客人慢慢吃飯大家慢慢聊天。席間,主客之間就相互交融,彼此互相瞭解。主人會關心我們在台灣的生活,有沒有遇到什麼問題,家裡父母是否健在,從事什麼行業,兄弟姐妹幾人,台灣有沒有親人等。有些媽媽對僑生不太瞭解,對僑居地沒有什麼概念,把我們當成老外一樣看待,以為我們對中國和台灣沒有認識,甚至奇怪我們會說國語(華語)。經此以後對我們和南洋或僑居地就有了大概的認識。

添飯成為一份溫情的傳達。

就有一次過年,我到台灣南部一同學家做客,同學媽媽同樣熱情地為我添飯,她還特別說添飯就是添福又添壽。聽了這媽媽所說的話,我非常感動,一時間有所明白,我們一向來吃飯時添飯的意義,不也就是添福又添壽嗎?

後來我聽長輩說起,到人家裡做客,添飯是一種禮貌,表示對主人家盛情招待的感謝,並藉此表達食物的可口美味。

現在自己家裡吃飯,我也延續爸的方式,一家人圍桌吃飯,一定要添飯,小孩也跟習慣。晚餐是一日將盡的回報,是一天最後的豐盛,是每一天事情已經完成後的圓滿,是一家人在一起時的幸福。一家人在飯桌上就該慢慢地吃飯,邊也輕松地聊聊天。添飯就讓用餐時間增長感情,話題因此延長,飯後喝茶。吃飯是溫馨的時刻,是家庭溫暖的融合。

我還是最喜歡那份心意,添飯即是添福又添壽。
星洲日報‧文:黃建華‧2008.09.18